我校举办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 暨鼓楼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集体备课会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5-04-19点击:11

为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学校思政课,丰富学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徐州地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与融合,4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暨“鼓楼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集体备课会”在B18-1121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李红出席会议并致辞。徐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艳,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国华、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薛深、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鹏、徐州市九里中学业务校长纪晓马、徐州市祥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满田田等18所大中小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以及部分思政课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博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李红在致辞中指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积累了大量鲜活实践案例。从徐工集团智能制造领跑全球、展现“大国重器”的硬核实力,到潘安湖从采煤塌陷区到生态湿地的华丽蜕变,再到淮海战役纪念馆承载的红色基因,这些生动实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立体教科书。李红书记强调,将这些“活教材”系统性转化为思政课程资源,不仅是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她提出要通过“三个转化”实现教学创新:将产业升级路径转化为工匠精神培育案例,让车间机器轰鸣成为思政课堂的时代强音;将生态治理智慧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场景,使学生在绿水青山间见证信仰升华;将徐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思政教学体验,让历史场景焕发铸魂效能。李红书记呼吁建立“政-校-企-社”协同开发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沉浸式案例库,推动思政教学从“理论灌输”向“实践浸润”深度转型,培养既懂技术攻关又具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能工巧匠。

在主题分享环节,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国华教授以西藏护路人和徐工集团“全球第一吊”的研发历程为例,说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薛深教授从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出发,梳理区域产业升级路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玉龙提出“三融合”教学路径,即专题式教学、实践教学与学科交叉融合;徐州市高级中学政治学科组主任窦月玲提出“开垦—犁耕—深挖—培塑”的学段规律,助力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辨跃升;徐州市祥和小学党支部书记满田田分享校本实践经验,该校构建“新农贸”实践场景、开发汉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产业链”概念、增强文化自信。

在研讨交流环节,参会院校代表主要围绕“特色资源整合”“数字化技术应用”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强调“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建议通过数据对比、前后案例展示等方式提升资源的说服力,让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博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会议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展示+技术赋能”的多维对话,为徐州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也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贡献了区域智慧。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徐州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更好地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徐州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于整合区域教学资源、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闻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贺丹

新闻初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博

新闻拍摄:胡磊

编辑:贺丹

审核:张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