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陈列着这样一根小竹竿,看似毫不起眼的小竹竿,却是“国家一级文物”,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根竹竿背后,却蕴藏着淮海战役胜利的密码。今天就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李璐成老师为我们带来小竹竿的故事。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发起了全面进攻,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山东莱阳农民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运粮队支援淮海前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出发时,他随身携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累了撑着它休息,过河涉水时则用它探路。中途休息间隙,他就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用小刀刻到竹竿上。到淮海战役结束时,这根竹竿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刻满了苏、鲁、皖三省88个地方的名字,记录下了5000余里的人民支前路线图。这根小竹竿,记录的不仅是唐和恩一人,更是淮海战役中的543万支前民工,他们跟随大军,排除万难,为前线送去弹药粮草,将伤病员安全送至后方。是他们,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这一根见证历史的小竹竿,现在正静静地安放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里,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也提醒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新闻来源:江苏教育发布(2021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