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有亮点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企业一线岗位的主要来源,在帮助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工作也充满亮点。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和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始终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把支持制造业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积极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一线岗位建功立业。
一、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想要去”
就业引导与课程教学融合。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等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堂。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把专业学习与职业认同相融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价值观。
就业引导与校园活动融合。发挥劳模、产业教授、优秀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江苏智造,由我创造——走进工程机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术冬令营等活动,培养学生“能学习、能协同、能干事、能吃苦”的职业素养。通过重点企业赞助校园活动,提高企业影响力,增加学生认同感。
就业引导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中突出工业文化,开展“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就业观宣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把重点企业的核心理念,如徐工集团“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价值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崇尚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
二、坚持聚焦重点,帮助学生“去得成”
突出就业基地群建设。注重与重点区域人社部门的交流联系,参加校政企就业联盟,组织重点专业群与支柱产业链对接,构建立足淮海经济区、面向长三角经济圈的就业基地群,精准掌握岗位需求。定期开展装备与智能制造业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积极推介毕业生,提高招聘成效,实现校政企抱团发展。
突出“订单式”培养。制定《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紧盯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布局,与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10家制造业知名企业组建9个产业学院,成立12个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实行弹性教学制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招生即就业”,批量满足重点企业人才需求。
突出“一站式”就业服务。建立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就业帮扶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将与专业需求匹配度高的重点企业岗位优先推送给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帮助毕业生疏导就业焦虑情绪。
三、坚持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学生“留得住”
优化党建引领就业机制。实施“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三级推进就业履职工作机制,把引导毕业生面向重点领域一线就业作为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前6个月的职业适应期。
优化专项就业激励政策。设立每人1000元的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奖励基金。将参与国家基层和重点领域项目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与徐工集团等十余家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到重点企业一线就业的学生,根据服务年限实行学费补偿政策。
优化毕业跟踪反馈机制。组织跟踪调查,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通过“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毕业生安心工作。
通过“三个坚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领域一线岗位培养了大批“想要去、去得成、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2.01%,其中,本地就业率82.10%,制造业一线就业率56.05%。相关经验做法被《学习强国》、《江苏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
新闻来源:共青团江苏省委《风流一代》杂志(2021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