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
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建设
全面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届二次教职代会工作报告
(2022年1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学校全面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收官之年、加快推进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之年、“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策部署,在2020年获得省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奖基础上,巩固来之不易、稳中向好的势头,乘势而上,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线,突出党建引领学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主要任务,锚定“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内一流,海内外有影响力的服务区域型本科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以高质量开展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全面完成2021年党政工作要点、第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为标志,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聚焦党建引领,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1.坚持政治建设统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台《校领导班子成员沟通协调实施办法》,修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完善议事决策制度和程序。院长办公会审议事项179项,党委会决策事项215项,决策“三重一大”事项30项。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论述,共落实第一议题24项,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学校切实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落实《二级学院党总支工作标准》,组织各二级学院制定并严格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二级学院党总支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开展《议事规则》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并将议事规则制订及执行情况列为二级院部党建工作考核内容,规范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落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抓紧抓实二级学院党总支党建工作考核,出台《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履行党建责任述职评议,推动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深入推进“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书记项目建设,立项徐州市党建“书记项目”1个,结项党总支书记项目9个、党支部书记项目22个,新立项党总支书记项目7个、党支部书记项目15 个。入选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项,获江苏高校2019—2020年度党建工作创新奖三等奖1项,江苏高校2020年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1项。
3.加强理论武装,组织开展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推动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建设,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2次,开展二级中心组巡学旁听。推进“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学校党组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积分名列前茅。强化中层干部、优秀青年干部政治历练。牵头组织开展暑期中层干部培训,牵头组织全体副科级干部赴淮塔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强化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专题研究、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确保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走在前、作表率。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承办中国·徐州红色文化学术交流会,获批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徐州研究基地。邀请省委宣讲团、市委宣讲团等专家开展宣讲5场,邀请全国、省市级劳模、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进校开展“时代楷模进校园”活动7场,录制党史学习视频和党史故事视频9个在江苏教育发布、徐州市淮海网、学校微信等线上发布。推动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落实“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在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上彰显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完成“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73件。
4.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省委关于巡视整改工作的部署要求,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关于省委巡视意见整改工作方案》《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标准》《落实省委巡视整改工作安排》,确保巡视整改工作按时按进度有序推进;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领导小组会议6次,设计开发校内巡视整改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按时间节点报送巡视整改反馈意见进展情况,确保整改任务有效落实;截至目前,101项整改任务中,82项实现完全整改到位,其余19项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率达81.2%;巡视巡察反映的涉及基层党建工作问题45项整改任务中,39项实现完全整改到位,其余6项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率达86.7%。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大会,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构建“六位一体”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落实体系,运用履责记实系统和“三重一大”事项报备系统,做实做细监督工作;开展第四轮校内巡察,实现本届党委任期内巡察全覆盖;牵头制定了关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专题警示教育活动方案,编制了《学校近几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汇编》,在党群工作会议上通报,并在全校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范围内开展针对性地警示教育。
二、坚持质量立校,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格局
5.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制定《关于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3大类11项具体改革任务,召开4次工作研讨会调度二级学院经费划拨、工学交替教学改革、学生奖助体系改革等工作。制定《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校院两级权责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持续激发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在教师评价层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在科研评价层面,成立科研评价改革组,修订了《二级学院教科研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重构科研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层面,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不分职称序列,不分学历系列,评价标准统一执行。在学生评价层面,构建四维评价引导体系,坚持五育并举,不断完善学生荣誉和奖助学金体系。在新高考改革层面,实行自主招生、社会招生等多渠道招生方式,改变只用分数、固化录取的模式。
6.建设智慧校园,提升现代化办学水平。优化流程服务平台建设,已经发起近80万条流程,办结率达到了98%。综合运用大数据手段生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动态实时数据画像。目前,学校41个专业、763名教师、13618名学生、1000余门课程的状态数据能够进行实时数据分析、汇总和核查,进一步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开展《网络安全的维护与保障》培训,提升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及信息化应用素养。党委书记祝木伟同志受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高校数字化建设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获得与会代表与专家的广泛好评。
7.打造安全校园,守护师生安全。制定春、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方案》和《疫情应急预案》,明确15项工作规范化处置流程,协调制定15项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坚持每日汇总师生健康数据并按要求向省市报送,全年师生零感染。落实各重点安全责任部门月查、月报制度,对重点部位区域开展安全巡查周查、日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治理,每周检查一次,全年共计开展 “冬春季火灾防控”“危险化学品使用”“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8次。出台《预算编制与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办法》,学校资金预算指标总执行进度达96.2%,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8.缔造幸福校园,提升师生获得感。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建档工作实施办法》,利用资助平台大数据提升认定贫困生建档准确度,为各项资助工作奠定基础。2021年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人数3118人,其中特别困难学生总人数为1243人,通过奖助学金等形式帮助7909名学生2834.64万元,评选表彰1925个省市校先进集体和个人,连续第四年获省资助考核优秀单位。青年教师周转公寓验收并投入使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完善的住宿环境。对校园原有部分积水停车位进行了硬化改造,解决了车位积水问题。安装道路安全标识及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解决师生充电难问题。完成校内路面的整修,解决了路面颠簸的出行问题。完成了学校篮球场、网球场改造工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身健体的运动场所。在3幢女生宿舍改造安装了空气源洗浴系统,改善了洗浴环境。完成了新建宿舍楼的规划审批和试桩工作,为促进新建宿舍早日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暑期,提档升级了学生餐厅功能和品质,实现了就餐和育人双功能成效。学校划拨专项资金20余万元,全年慰问教职工160人次。发放130余万元职工福利。
三、坚持人才强校,壮大了以师生为中心的“固本强基”工程
9.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党委书记祝木伟同志以《用行动展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题,线上为全体学生上秋季开学第一课,鼓励全体师生众志成城抗疫,“停课不停学”,在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为2021级新同学上开学第一课。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独立承担一门思政课。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开展思政教研活动28次、周末理论大讲堂12次、新教材使用培训4次、教学示范课展示2次、思政教师座谈会2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座谈会2次,教研相长提升了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发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田”作用。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方案》等文件,组织验收18项课程思政项目,《高分子物理》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不断提升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史”宣传教育。重点开展“启航”新生教育、“远航”毕业生教育、“身边榜样,前行力量”奋斗精神教育、“励志·感恩·诚信”品德修养教育、“戎光报国”爱国主义教育等五大主题教育,打造日常思政工作品牌。深入开展“两抓一促”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推进学校省级文明校园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0.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构建了世、国、省、市、校五级技能竞赛体系和“教务牵头、各院主抓、专业落实、全员参与”的大赛工作运行机制,组织参加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8个赛项的比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一等奖数量取得新突破,组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两个赛项,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赛和省赛获奖综合排名在22所高水平院校中位列第13。组织“彭城工匠”职业技能大赛3个赛项准备工作,43人参加10个赛项比赛。组织申报并获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及智能化改造赛项的承办权。组织8个二级学院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月”活动,1500余名学生参加了16个项目的竞赛。季剑波教授因在推动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赛项中的卓越贡献,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依托其大师工作室,培训王德龙同学参加世赛全国选拔赛,成为我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全国技术能手。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团队奖3项、三等奖3项。推动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成果服务社会与农村一线,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并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蝉联“优胜杯”,填补学校省赛特等奖与优胜杯的空白。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1个项目获国赛入围奖,7个项目获省赛二等奖,2个项目获三等奖。连续3年获 “优秀组织奖”。首次获得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
11.优化招生就业,提高生源与就业质量。制定《2021年招生工作方案》,通过优化计划投放、改变招生录取模式等措施,实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招生目标。承接教育部“中西部协作计划”618人,报到新生4523人,报到率94.03%。制定《深入推进2021届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工作方案》,将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列为学校“我为师生办实事”重点项目,承办了江苏省装备与智能制造类专场招聘会,举办了2021届毕业生春季线上招聘会和2022届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组织专场线上宣讲200余场次,参与企业近700家,提供招聘岗位2500个,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分层分类指导和就业帮扶。培养毕业生3429人,就业率98.57%。《做好“三个坚持”,引导毕业生到制造业一线就业》案例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百强案例。在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点名表扬我校就业工作的做法。
12.坚持德技双馨,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组织全校621名教职工参加师德师风专题网络培训及师德师风考核,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获批江苏省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教师年度人物提名1人,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徐州市“彭城恩师”先进个人1人,先进集体1个。组织开展新教师校本培训,辅导员、管理人员专题培训,遴选30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承办的“专业群构建与课程开发”境外线上师资能力提升项目。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本年度承办国家级师资培训项目1个,省级培训项目3个。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52名,其中博士7人,教授3人。开展“人才共享”行动,与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7个,柔性引进、共享教授、博士各10人,省级产业教授、江苏工匠、全国技术能手9名。双高专业群博士人数比例达15%,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全国石油化工行业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名,青蓝工程骨干教师4名,省第六期“333工程”培养对象推荐7人。
13.推进三教改革,教学成果再创佳绩。提前培育、重点打造,学校第一单位主持获评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承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获评教育部项目数量43个。依托产业学院、职教集团打造了现代学徒制“徐工院样本”,国家级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教育部验收,获评省现代学徒制优秀研究成果、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各1项。2个案例入选2021年江苏省质量年报,宣传和展示我院工作取得的成效特色。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与证书试点一体化实施,布局了22个1+X试点项目,试点总人数936人。加强宏观引导,强化质量评估与政策保障,出台了《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构建了质量导向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4本教材获得省重点教材立项,2本荣获首届教材建设奖励“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构建“训教研赛”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采取“教师点餐+学校配餐”的培训形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获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省微课比赛三等奖4项。
14.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完善现代职教体系。与徐州工程学院合作开展高分子材料工程与技术专业“4+0”项目1项,分别与淮阴工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开展“3+2”项目2项;与新沂市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开展“3+3”项目24项,实现了现代职教体系项目类别全覆盖,中职-高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比例达到10.1%。
四、坚持特色兴校,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贡献能力
15.统揽专业布局调整,建设高水平专业集群。出台了《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了专业(群)的建设管理;材料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群入选省高水平专业群;确立“4+4”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目标,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等4个初步达标专业实施首批建设,现代物流管理等4个专业实施第二批建设;特需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皮具制作与工艺两个专业完成市级特需专业验收;组织完成了2022年拟招生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新增“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组织完成37个专业的备案工作。
16.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技术服务贡献度。开展捆绑式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立项1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立项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立项1个、验收1个。推进“高层次项目培育计划项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导师10名,开展高层次项目培育,参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2项、立项省级项目39项,同比增长提高95%,其中省级产学研项目立项3项,实现了零的突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科技获奖全省高职院校唯一。出台《师生共研专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打造师生科研共同体7个。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征集专利等技术成果1782项。围绕企业和行业共性问题,征集需求1292条。开展“专家企业行” “企业校园行”等特色技术转移活动50余次,达成意向转让32项,实际签约转让16项,其中学生专利转让1件。先后与沛县、邳州市共建新型研发机构4个。“徐州市聚高中美技术合作交流服务中心”首次获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3A等级”。立项横向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项目36项,完成横向技术服务301万元,同比增长3.1倍,登记217.738万元,同比增长2.17倍。
17.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模式。牵头成立全国建筑防水职业教育集团,完成全国化工安全职业教育集团筹建工作,共吸纳企业、行业、高校等近300个成员单位。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改革,依托东方雨虹产业学院,逐步推进以理事会为主体,由我校毕业生担任法人的运营管理公司式。组织开展理事会校企合作主题活动日,与近100家新增理事交流研讨。与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积极推动东方雨虹产业学院、吉利汽车产业学院、本质安全产业学院实训中心建设,全年投入600余万元。
18.依托品牌优势,打造服务区域经济会新样板。新沂学院首届“计算机应用技术181”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与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签署协议,在现有占地2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校园基础上,将共建新沂校区。为我校服务新沂市经济开发区打造国家级、千亿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徐州市“工业第一县”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撑迈出更加坚实一步。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特色培训为内容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与连云港乡村振兴学院等合作开展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训630人次,为徐州绿健乳业有限公司、贾汪工业园区等60家公司开展“学历+技能”复合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2816人次。与鼓楼区人社局校地联合共建社区培训学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培训品牌的培养和打造,“苏橡培训”“化工安全培训”“越南赛轮集团橡胶培训”等品牌效应日益壮大。
19.引输并举,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与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交通大学签约,联合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启动专业国际化评估和认证项目,与UK NARIC公司签订协议,启动专业国际化评估和认证项目。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等6所境外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并开展了30名老师和50名学生的线上境外培训等合作交流活动。与老挝琅勃拉邦省教育厅合作完成酒店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共计15个专业课程标准的老挝语翻译、标准文本的校对和审定工作,并向老挝琅勃拉邦职业技术学院、老挝汉澜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外院校输出相关课程标准。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所有成绩浸透着全校师生的智慧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学校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职业本科设置条件、同类兄弟院校、上级的要求和师生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紧紧团结依靠全体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苦干、持续求进,努力书写好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的答卷。
第二部分 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也是学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攻坚之年、“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以及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收官之年,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学校将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全面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党建高质量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政治统领,提升政治能力。以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把舵领航。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
2.突出思想引领,增强理论武装体系的支撑力。一是抓好“四个要”,强化理论武装举旗帜,争创理论学习示范点。二是突出“三个好”,壮大主流舆论聚民心,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好主流阵地,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三是落实“两化融合”,推动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育人,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四是服务“中心工作”,讲好工院故事展形象,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五是抓好思政课建设,发挥主阵地作用,争创省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培育)建设单位,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进思政“金课”建设,建设“大思政课”。六是服务学生发展,增强日常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建设较为成熟的学生四维评价系统。完善团的政治教育体系,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七是不断夯实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体系。不断夯实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一式三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和“双线资助,内外协同”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八是不断提升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育人质量,打造以“党建引领、融合促进、成效显著”为特色的就业育人体系,确保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积极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开足、上好劳动教育课,打造“薪火青春”“筑梦青春”等特色活动品牌;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报到等三大项目,打造实践育人品牌;推动“爱心+技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九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组建辅导员专业领域研究团队,培育选树最美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省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等领军人才。
3.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工程。培育校级标杆院系1-2个,样板支部3-4个,力争获评省级以上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1个;深化开展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书记项目”建设,开展党建工作优秀案例评选,积极打造党建工作亮点、特色。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省委组织部做好校领导班子考察和换届工作;规范程序、严肃纪律,全力以赴开好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和选拔,组织开展第二轮副科级岗位人员认定;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推动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二级学院试点开展目标责任考核。认真履行统战工作主体责任,坚持统战工作“四纳入”;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为其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加强党外人士思想引领,推动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坚决抵御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
4.全面从严治党,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制定2022年党委主体责任清单、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清单、单位(部门)责任清单并抓好落实。二是严肃换届纪律,确保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换届风清气正。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开展对省委巡视整改监督、第四轮巡察整改日常监督,确保按期完成巡视巡察整改各项任务。
二、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5.加快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打造更高水平成果。对标对表学校双高建设目标,全面落实建设方案与任务书年度任务;出台《加快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意见》,通过“六构建六打造”“三坚持三强化”,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更高水平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促进学校“双高计划”争先进位。
6.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一是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实现学院由办学实体向办学主体的转变,持续激发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明确学校与学院的责任清单和权责边界。加强学校对学院的目标考核和过程监管,形成职责明确、权责统一、有效监督、目标考核的学校运行机制。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形成放管服良性互动机制,全面提升校院两级治理能力和水平。
7.科技创新,加速赋能产业发展。开展高层次项目培育,力争2022年立项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技术服务到账额950万,转移转化到账额50万。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与管理监督机制,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切实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遴选一批兼职教师,组成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与专任教师队伍形成互补。通过引培并举等多项举措,吸引外来人才、留住本校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9.专创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通过实施教学提质、实践扩容、竞赛培优、服务增值、研究赋能、厚植土壤等工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的高质量运行组织“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的项目遴选、备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服务社会一线和乡村振兴,范化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孵化更多优质项目。力争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有突破。
10.实施社会培训蓝海计划,做大社会培训市场。加强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力争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突破,年培训超过40000人次,年收益不低于800万,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11.推进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实现“真融真合”。持续深入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持续彰显理事会、职教集团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在产教深度融合中探索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体制机制建设,持续释放在学校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中的活力和作用。
12.加速新沂校区建设,精准服务县域产业发展。以新沂校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步伐,打造国家双高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13.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稳步实施我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国际化评估认证工作。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输出徐工院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拓展“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培训项目,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建成海外学院或橡胶类、机电类海外人才培训基地,释放我校服务对外开放新动能。
14.实施专业集群发展工程,打造“高峰+高原”的专业群布局。发挥集聚效应,发展模式由专业向专业集群转变,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精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群建院,构建 “232”“高峰+高原”的专业群布局。发挥头雁效应,推进“4+4”职业本科专业创建,实现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4个专业达到本科专业设置条件。
15.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推进“四融合、双贯通”,高质量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交替改革,推动现代学徒制“徐工院样本”向“徐工院范式”升级。将现代学徒制向所有专业群全覆盖,受益学生1000人,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5项,申请或授权专利50项。
16.实施队伍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双能并重的结构化团队。对接专业群发展需求,构建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1个国家级团队、3个省级团队,培育3个校级团队。建成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团队,组建50个“一师多课”“一课多师”型的结构化课程团队。对接教师能力发展需求,实施教师“双能”提升工程。开展新一轮的说专业(群)、说课标、说课活动,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和技能大赛获得省级奖励5项,力争再获1次国家级教师大赛奖励;指导学生获得省赛奖励15项,国赛奖励2项。
17.实施教学资源提质工程,打造国内一流的资源平台。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造“六个一批”新课程群,打造1个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7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和25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造“产教科融合”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围绕重点专业群打造1-2个产教融合型综合性实训基地,高标准建设1-2个虚拟仿真型实训基地。教材迭代、教法相融,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与教法改革,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国家规划教材6本、省高校重点教材3本和校级规划教材10本。
18.施保障体系升级工程,打造最适宜教学的保障条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多方协同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每年进行一次专业(群)评估18.完善智慧校园体系建设,依托信息化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完善“教考管评资”一体化信息平台。启动校园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时在线场景式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服务保障信息化水平。
19.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完成新建学生宿舍(3万平方米)建设工作,完成学校电力、供暖、供水等配套设施的扩建、改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学科技园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技术转移形式,提高服务成效。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人性化服务育人水平。
20.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成效,确保学校安全稳定良好局面。一体化构建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加大人防、物防、技防的投入,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学校在食品、交通、网络、卫生、实验室等各方面安全无事故,建设安全平安校园。
站在新起点上,学校将以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使命,锚定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关键目标要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国内一流、海内外有影响的服务区域型高水平本科职业学校”,助推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