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届三次教职代会工作报告

发布者: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1-10浏览次数:10

锚定本科目标  聚焦“双高”任务

全面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届三次教职代会工作报告

2023222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喜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奋斗目标,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七个高质量的新成效。

一是党建引领高质量。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坚持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团结协作合力,以实际行动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成功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创建国内一流、海内外有影响的工业特色鲜明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与校园安全稳定有序、可控。疫情防控精准高效,实施“乙类乙管”之前,校内师生零感染,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干部队伍更加优化,巡视整改扎实推进,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二是内涵发展高质量。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加快推进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等级通过国家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并在省评中获得C类专业群第1名。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顺利通过江苏省教学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培养引进教授15人、博士30人,柔性引进与共享教授27人、博士38人,1名教师获江苏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获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1个、省级团队3个,承办国家级师资培训项目1项。学校入选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全国共100所)。

三是人才培养高质量。生源质量持续提升,录取新生5332人,报到新生5058人,录取率99.57%,招生计划完成率94.45%,创历史新高。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等国赛二等奖各1项,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世赛江苏省选拔赛第一名2项、江苏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区域选拔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创新化学家竞赛一等奖。承办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化工HSE竞赛等大赛2项,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铜奖1项。入围2022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总决赛项目1项。获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连续四年获得优秀组织奖。注重“五育并举”,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不断强化,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乙组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四名,蝉联“优秀组织奖”,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获得全省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次,就业育人案例获得江苏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百强案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学生从“谋业”到“全人”转变,围绕德、技、能、为四个维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四维评价体系获江苏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学校入选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全国共100所)。

四是教育教学高质量。教学成果提质增效,《装备制造专业群“一核两制三层四维”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构建与实践》等2项教学成果参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国家级课程思政项目《高分子物理》建设为引领,立项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4门,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机械制造技术A》获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获江苏省高校首届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国家级职业教育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验收。获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部、江苏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9部、江苏省职业教育首批在线精品课程10门、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项。深入开展职普融通,获批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26个,智能建造职业体验中心获批江苏省第三批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

五是社会服务高质量。深化产教科融合,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持续推进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课题1项,立项省级产学研项目4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7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3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18万元;技术服务到账额651万元,产生经济效益1.3亿元;专利转移转化137件,技术合同登记额和专利转移转化量均创历史新高;获评江苏省科技副总6名。牵头成立全国化工安全职教集团。全国高分子材料职教集团获批江苏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获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项。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依托化工安全与应急产业学院,打造化工安全培训特色品牌。完成社会培训35298人次。入选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全国共60所)。

六是国际合作高质量。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第一批44名学生入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国际化评估认证工作进入专业复审阶段。向老挝琅勃拉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输出课程标准15个。拓展“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培训项目,通过海外基地、老挝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印尼德龙集团开展了国(境)外语言和技术培训2471人次。多渠道拓展海外交流途径,10名教师、50名学生参加线上境外研修交流培训项目,31名师生赴澳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学校交流学习,1名教师公派至韩国读博进修,1名教师赴奥地利担任世界技能大赛执行裁判,1名学生赴境外合作院校韩国国立交通大学交换学习。获批江苏省国际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立项坦桑尼亚职业标准输出项目1个。

七是服务保障高质量。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完善教职工有切身感受的薪资动态增长机制。常态化开展师生体检健康监测,组织开展教职工运动会等文体与关爱活动。落实六必访工作制度,全年走访慰问教职工87人次,办结12项为师生办实事项目。开展精准帮扶资助育人工作,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共计1500余万元。新建学生宿舍(3万平方米)完成主体封顶及验收。优化校园基础网络,实现校园5G全覆盖。后勤工作的精细化、人性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获评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江苏省高校后勤信息化先进单位,获批省级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增加馆藏图书资源7万册,获江苏省2022年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过去一年,全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妇女联合会、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事业取得积极成效,民主法治、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均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奋斗历程饱含艰辛,成果得来实殊不易。回顾过去,所有成绩浸透着全校师生的智慧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和努力值得肯定,困难和问题更需正视。我们清醒看到,学校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主要是: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教科研团队短缺依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专业(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条件仍有差距,与本科院校相适应的内涵建设仍需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逐一破解,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实现奋斗目标。

第二部分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习实施 “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奋斗目标,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强化内涵建设,扩大办学影响,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学习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形成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和学校发展创优争先的强大合力,凝聚全校师生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全面开启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征程。

今年学校高质量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逐步补齐职业本科办学条件。

贯彻总体要求、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二是坚持深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把握职业教育内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三是坚持推进依法治校。把依法治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融入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抓好制度机制、治理体系、责任落实、宣传教育等方面工作,推动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实施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进一步下放人、财、物管理权,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完善学校综合考核方案,增强教师创新动力。五是坚持推动文化建设。在“崇德尚技、守正出新”文化核心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文化精神内涵的凝练、诠释与宣传,大力倡导校园和谐、上下合力的“和合”文化,使文化成为学校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第三部分2023年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在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新征程上,除了外部条件、自我实力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力量,信心坚定者赢,务实创新者成,上下同心者胜。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今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18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党建引领”,以务实举措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二级学院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格执行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专题研究或出台具体落实举措。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守牢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全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党委会定期专题研究学校思政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在工作体系、特色项目、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全国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创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面推进校级网络思政中心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完善四维评价体系,着力培养“有德、有技、有能、有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力争获国家级党建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支部书记工作室,省级示范高校”“标杆院系项目。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学生党员素质工程,高质量完成年度发展党员任务,切实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推动落实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持续建设干部大讲堂,开展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书记项目建设。

4.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干部换届,调整机构设置,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坚持党管干部,突出政治标准,全面推行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三项机制激励作用,争创 “三项机制典型案例。大力推进年轻干部培养使用,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严格干部日常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人才,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5.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和纪委监督责任清单,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体责任检查考核制度,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纪检监察机构强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加强专项监督,用好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开展巡视巡察审计问题整改监督,健全纪监巡审联动机制,做好问题整改工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好为基层减负要求。

6.做好群团统战工作。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术组织的作用,召开学校及二级教代会,认真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教代会提案,支持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支持工会、共青团开展工作,发挥育人作用。坚持统战工作四纳入,提高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工作实效性,加强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加强学校统战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二)推动“三大战略”,以创新思路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7.提质培优,实施“质量立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开展四维评价,实施四维引导计划,完善学业导师制度,建立职业导师制度,升级、优化“四维评价”系统,完善“一核两制三层四维”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建成成熟、稳定的“学生四维评价2.0”系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四有”人才。实施分类分型培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长成才。成立本科生院,开展本科学生集中培养,建立书院育人模式,加快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开设精英班,培养创新型能工巧匠。推进岗课赛证教育教学改革,对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1+X”证书标准、技能大赛标准等,培养企业能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8.内培外引,实施“人才强校”,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四有师资队伍,培育推选师德模范,完善教师师德师风评价办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加强科研启动资金、科研经费、安家补贴等全方位支持,引进、培养和共享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以及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举措,探索与企业联合实施“编制在学校,使用在企业”共引共用共培机制,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分层次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构筑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团队发展模式。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推进教师职业发展分段管理,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建立以贡献、能力与实绩为导向的多元教师评价标准,完善由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聘、双师双能认定等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立特殊贡献奖,鼓励教师为学校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活力。

9.契合产业,实施“特色兴校”,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发挥联动效应,推动机制+评价+认证的专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调研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招生质量、专业品牌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以专业吸引力、发展力和竞争力为标志,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多方协同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发挥集聚效应,推动高峰+高原的专业集群建设。优化调整“232”专业群布局,开展专业(群)绩效评估。发挥倍增效应,推动“4+4+N”职业本科专业创建。推动首批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4个本科专业创建。进一步扩大“3+2”“4+0”招生规模。

(三)推进“四校同创”,以更大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0.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打造产教融合特色校。建立联动机制,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平台+项目产教融合互融共生机制,加快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建立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或专业咨询公司三方参与产教融合效能评价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提质增效。建设产业学院,多方协同育人。探索建成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产业学院。建成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的国家级职教集团,实现更加紧密的产教互动。推动校企同创。定期召开理事会年会,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讨并形成具体方案。扩大理事会成员规模,吸纳优质企业加入理事会。

11.深化专创融合,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示范校。在专业教育中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行业企业元素、区域经济特点,实施“创意-创新-创业进阶式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提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产业案例、创业典型、上级政策与时俱进进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扩容,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竞赛培优,以赛促创,培养优秀参赛项目。服务增值,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服务社会一线和乡村振兴,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研究赋能,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规范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依托师生科研共同体,孵化更多优质项目。厚植土壤,营造能创敢创氛围,形成前端(二级学院)有培养、中端(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有提升、后端(大学科技园)有孵化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

12.深化校地共建,着力打造服务贡献卓越校。开展行业共建,在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享实验室仪器设备等领域加强战略合作。发挥工程研究中心作用,借助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活动。推进校地共建,精准服务县域经济。签订校政顶层合作协议。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沂学院,形成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式,打造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样本。打造升级大学科技园,锻强产学研用科技服务链。主动对接徐州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与徐州市鼓楼区质量强区发展规划需求,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服务地方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技术辐射、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的重要平台。助力农村扶智。筹建新材料产业联盟,提升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与服务水平。深化中西部技术协作,扩大西部招生计划。签订帮扶中西部院校协议,深化与中西部职业院校的互助合作内涵,共建共享资源。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推进培训供技。深化化工安全”“苏橡等培训特色品牌,服务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在岗继续教育、军民融合,打造出全国有影响力的培训品牌。

13.深化国际交流,着力打造国际影响典型校。加强优质资源引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选派师生参与访学、留学等国际交流活动。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教材、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引进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体系,承接中文+技能的海外教师和企业员工培训项目。与国(境)外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推动标准输出,提高国际影响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科研合作。鼓励教师在境外文体组织或教育机构担任职务,传播中国文化。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国际大赛,促进学校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打造留学工院品牌,提升留学生培养水平。开拓稳定的国际生源基地,以中国特色学徒制项目为载体招生,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开辟留学生学历提升服务通道。建强海外基地,提升服务一带一路能力。利用现有海外培训基地和实训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创建鲁班工坊,开拓海外实践教学基地。

(四)实现“五院共建”,以实际行动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14.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建设“实力工院”。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不断深化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改革,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建立健全依法治校体制机制,加强学校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重大决策履行合法合规审查程序。健全校内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程序要求。健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生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多层面的民主治校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形成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省级案例。不断强化制度管校意识,坚持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并重,多措并举加强制度的学习宣传,切实增强制度执行的责任意识、效能意识、监督意识,以制度提升管理优势,以制度激发工作担当。加强工作研究、理念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实施统领课程、资源库、教材、实训平台一体化建设,推动“课堂革命”,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讲得好”与“教得好”相统一。

15.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建设“创新工院”。推进捆绑式平台与团队建设,对接江苏省50条重点产业链和徐州市24条优势产业链建设需求,聚焦化工新材料、功能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数字创意等领域,建立高质量的捆绑式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构建师生科研共同体,强化协同作战,集聚创新力量,提高科研产出绩效,以师生科研共同体为依托孵化出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与创新创业项目。大力培育高层次项目,开展不同类别的培育项目,柔性引进科研导师,提高教师科技研发能力。有针对性的培育一批具有雄厚研究基础、较强发展潜力、解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项目,支持和引导研究团队围绕成果进行特色凝练、社会服务及相关拓展研究,冲击高层次项目。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成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发挥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布局与培育、评价与评估、保护与维权、转移和转化、转化后服务等,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和高效率运行。

16.提升智慧校园水平,建设“数字工院”。推进“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教育手段新组合,培育一批专业群平台课程群等六个一批新课程群,完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示范推广,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服务构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教育体系。教育治理协同化,提供高效率的资源供给。建设教考管评资一体化平台,建成各类学习资源集聚云平台,联通校内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应用系统,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一流的高校师生服务模式。教育管理数据化,服务学校重大事务决策。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加强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实现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把握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为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17.提升校园环境水平,建设“绿色工院”。持续建设绿色校园,把生态优先的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的谋划中去,让校园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阵地和实践场所;在学校建设与运营中,采用先进的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推广绿色应用技术,将绿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将绿色发展的相关技术及时融入到教材中,使学生既有热爱自然的情感,又有保护自然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向社会推广和宣传绿色技术。全校上下勠力同心、意气风发,用行动体现态度和本领,着力营造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汇成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路上砥砺前行的强劲动能。

18.提升师生幸福水平,建设“幸福工院”。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加强国有资产的购置管理、运行管理和绩效管理,系统规划学校办公用房与各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提高办公用房与教育教学设施使用绩效。改善学生学习条件,提高学生住宿与生活条件,高标准人性化的新建学生公寓投入使用,加大资金投入,对原有学生公寓升级改造,智能化水电监管平台上线运行,进一步拓展学生运动休闲空间。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校园安全稳定。提高教职工待遇,提升教职工归属感。建立完善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职工收入协调增长机制,稳步提升教职工待遇。关心离退休人员生活,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机制。推进群团组织建设,组建教职工文体协会,丰富教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力。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常态化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严密校园防控体系,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常态化组织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等,深入开展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抓好常态化疫情和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各位代表、老师们,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新的一年,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务实落实、敢为善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海内外有影响的工业特色鲜明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助推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落实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新要求,谱写强富美高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篇章,贡献徐工职院智慧和力量!


Baidu
map